(一) 前期历史剧创作1.概述:
《我想起了陈涉吴广》:诗作以古事(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起兴,写现实中农民的悲惨生活。陈涉吴广是“受不过秦始皇的压迫”,成为“农民暴动的前驱”,他们“惊动了林中的虎豹”、“惊散了秦朝的兵将”,“他们的暴动便告了成功”、“秦朝的江山便告了灭亡”。而现实之中,“北方的农民实在是可怜万状”、南方“农村的凋敝触目神伤”。和陈涉吴广相同的是“我们中国出了无数的始皇!还有那外来的帝国主义的压迫,比秦时的匈奴还要有五百万倍的嚣张”。作者相信人民一定会有主张,会像陈涉吴广那样起来暴动,“在工人领导之下的农民暴动哟,朋友,这是我们的救星,改造全世界的力量!”总之,《恢复》在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上又有新的发展,它继承了《女神》的积极浪漫主义,又发扬了《前茅》的现实主义。《恢复》和《女神》都表现革命理想,但《女神》是通过幻想的形式、夸张的形象来表现;《恢复》则通过现实中革命者具体的情操、行为来表现。它们都表现了理想化的“自我”形象,但《女神》的“自我”形象是物我的融合、统一,而《恢复》的“自我”则是现实中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恢复》与《前茅》相比,生活实践更丰富、世界观更成熟、战斗情绪更激昂、革命态度更坚定。
(1)“古为今用”的现实主义原则:不是为了再现历史人物而去写历史人物,而是通过历史人物的塑造,配合现实斗争,表现时代精神,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服务。对封建礼教的斗争、对封建王权的否定、与强权政治的搏击,都是五四时代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核心内容,人们可以从剧中得到启示、受到教益。(2)不拘泥于成说的革新创造:不照搬历史史实,对人物和情节大胆加以改造,重新发掘历史人物的思想精神面貌,力求对历史作出新的解释,使之与时代息息相通。
(3)《聂嫈》(1925年6月)反对强权政治、忘我牺牲精神聂嫈反抗强秦的侵略、吞并,反对分裂投降的叛逆(支持弟弟的斗争,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主题:歌颂不为弱小而屈从强权,为伸张正义而英勇牺牲的伟大的爱国主义叛逆女性
卓文君在婚姻问题上对封建礼教的叛逆(公开和家庭决裂,与司马相如出走)主题:歌颂敢于争取幸福和自由的叛逆的女性,表现个性解放的思想。(2)《王昭君》(1923年7月)反抗封建王权、维护人格尊严王昭君反抗封建社会中至高无上的王权的叛逆(“宁作玉碎,不作瓦全”的品格,当廷谴责封建帝王、自愿出嫁匈奴的骇世惊俗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