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们不要忘了,莎士比亚本身讲述的就是一个刻意杜撰的故事。说他刻意杜撰,就是说这故事里面有很多不合逻辑的设定,莎士比亚所要的则是其精神内核,即:从朱丽叶的角度我们看得出她的爱情是不求回报的,反之亦然。这样的精神在现今社会已经难以找寻,不能说没有,而是被社会的现实打磨的失去了原有的色彩。莎士比亚借这出爱情悲剧表达了了“真爱”最终被“社会现实”绞杀,《罗密欧与朱丽叶》表面上看不切实际,但是表达的现象却是鞭辟入里,极为贴切社会上的真实情况的。最美好的爱情在最为盛放的时刻戛然而止,留给后世的是无尽的惋惜。我们并不需要幻想假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没有死,他们的爱情会如何在柴米油盐中褪色。人们乐意回忆的总是激情澎湃的瞬间,那些热血燃烧的时刻。那些闪着金光的弹指一挥间,才是乏味而冗长的人生中最让人留恋的东西。
作为大剧作家莎士比亚最为著名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被奉为传世经典,诞生数百年来一直活跃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好几版经典的电影也荣获多项大奖。《罗密欧与朱丽叶》放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基本是被抨击的对象。因为“阳台爱情”的荒诞之处在于只见过一次面就结婚,短短五天内就完成了初遇、结婚、初夜、逃亡和殉情这一系列变故。这种故事情节是不符合现代(也包括古代)的婚恋观的。但是莎士比亚的作品所追求的本身就不是现实主义,而是浪漫主义。莎士比亚所表现的本身就是理想中的原始爱情萌动,即不被任何社会客观现实所干扰的、单纯发自内心的男女之爱。这种一见钟情的爱情基本都是追求外表,仅凭好看的颜值就能激发出人类最为原始的本能,即追求美好的天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初次相逢是在舞会上,看看罗密欧眼里的朱丽叶是什么模样:罗密欧仅凭朱丽叶绝对出众的长相就认定这是他的绝世佳人,眨眼间就把之前恋慕的罗瑟琳划为“从前的恋爱是假非真”的行列,可怜的罗瑟琳仅仅是没有朱丽叶漂亮,就连张好人卡都没得到。
在男女情感萌动的年龄,朱丽叶14岁,罗密欧也大不了多少的时候,正是我们年少时期校园恋情盛放的时刻。那个阶段双方考虑的条件远没有成年人多,基本就集中在才艺、学问、健美这几个方面上,当然最为重要的就是颜值。时代的主题是注重心灵美,但是外表吸引力依然没有比从前少多少。即便是巴黎圣母院奇丑无比的敲钟人心里想追求的还不是最美丽的吉卜赛舞女么?到了成年人择偶的婚姻市场,家庭条件、社会地位、金钱多寡等都是重要的衡量目标,人们也注重品行。但奇怪的是,外表不佳的人往往最先被相亲对象pass,对方甚至都不屑于了解你的财富、品行和其他条件了。成人择偶尚且如此,更何况稚气未脱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年龄段,颜值就是一切这大概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最为接地气的情节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爱上彼此的什么,莎士比亚已经明白地告诉我们了:
还有一种失粘的律诗,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等,被认为是折腰体七律或七绝。上面这些律诗,有些是律诗完善过程中的一种现象,有的是诗人有意为之。
我的爱情不浪漫,因为我从没有发过朋友圈,我的爱情很真诚,因为有很多情话对她说,虽然我从没有说出口……那个女孩,说你呢,在看手机的那个,做我女朋友好不好哦,我虽然不富有,但我有一颗真诚的心,我会给你吃最甜的糖,陪你买最漂亮的衣服,让你做最快乐的姑娘。每个女孩都想着能吃到最甜的糖,可是很多糖都到了别人的嘴里,如果有人愿意为你买一颗糖,不论好不好吃,也不论是不是最贵的,只要这个人能倾自己所有为你去买,这颗糖一定是最甜的,不要犹豫什么,接受了你就是最快乐幸福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