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人学习七律,当然也有优秀作品。好的不说了,这里只说两种不好的现象。首先,多人对于格律诗词不甚了解,常常误解字数对了,就是诗词了。这类“作品”,老街在这里就不举例了,大家可以自己网络上找找。我记得在某个全国发行的一份报纸上,还见过某领导的水调歌头,除了字数对了以外,平仄、押韵完全不讲究。另外,对于现代人来说,除了一部分完全不懂的人以外,还有一些不喜欢严守规矩的“诗人”。
这种律诗也叫做近体诗,因为规矩多,所以被很多人诟病。甚至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枷锁,影响了自己创作能力的发挥。其实,格律诗在很长时间内是进士科的考试诗体。对于科举时代的读书人来说,格律规则就如同今天小学生熟记九九乘法表,不但一点也不难,而且是读书人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我们看《唐诗三百首》时,会看到好多不符合格律的五律和七律。这里并不是古人也不懂。而是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一些不同的现象。例如崔颢的黄鹤楼,被人称为半古半律的七律:上半首古体,下半首近体:
除了不懂格律却冠以“七律”的诗以外,我们还常见到很多不知道依谱填词的“词”。我们看一首黄庭坚的《雪花飞》,正确的填词是依谱填词:○,表示平声,●,表示仄声,△表示押韵。和格律诗类似,词的字数、平仄、押韵都有自己的规则,必须按照词谱来填写。否则的话,就成了打油诗了。
还有一些拗体诗,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