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濮石和朴树
因为朴树和哥哥都喜欢音乐,在收入并不高的年代,濮祖荫把钱都攒下来,在东德访学时, 用300多马克给大儿子濮石买了把电吉他,还给朴树买了合音器。当时的300马克相当于3000元人民币,同时期国内学者的月薪基本不超过100元,濮教授如此舍得,只是因为“孩子们喜欢。”后来,濮石成为了一名商人,朴树则成为了一名音乐人。
他们之所以能够过上自己向往的生活,都是因为父亲尊重他们的兴趣和选择。朴树成名后,曾有人问濮教授:“儿子没有走您的路,您没有阻挡吗?”濮教授回答说:“我自己不懂音乐,但我尊重孩子的兴趣。音乐是他的生命,正如学术是我的生命。
濮教授则不然,相比那些思想顽固的父母,他更民主。虽然自己是高知分子,却不禁锢儿子们的未来,而是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濮祖荫不仅是一位好丈夫,也是一位称职的父亲,虽然他本人是科研工作者,但两个儿子却都没有继承他的事业。其实最初濮教授和所有家长一样,希望两个儿子走一条传统的道路,读大学、搞科研,但朴树和他哥哥濮石对父亲的领域并不感兴趣。他们直言:“你们希望我们做‘小刘萍’‘小濮祖荫’,是不可能的。”